2. 風味輪
對剛接觸的人來說,最難的就是要怎麼作風味敘述,明明這些味道很熟悉,但是卻寫不出來。這時候,風味輪就很重要了。風味輪可以協助品飲者辨識風味,還可以協助品飲者歸納這些風味的來源。
但是網路上能找到的風味輪百百種,有些過於簡單、有些又過於複雜,該怎麼選擇比較好呢?
可以嘗試一下 Whisky Magazine 的 Tasting Wheel 是不錯的選擇。在這 Whisky Magazine Tasting Wheel 中將風味分為八大類,分別是穀物(Cereal)、水果香或酯香(Fruity or estery)、花香或醛香(Floral or aldihydic)、泥煤或酚(Peaty or phenolic)、酒尾(Feinty)、由有機硫化合物出現的硫味(Sulphury from organosulphur compounds)、橡木桶(Woody)、葡萄酒或粹取物(Winey or extractives)。
當然這八大類已經說明了這些風味的可能來源,像香草的香氣是來自橡木桶、葡萄的香氣是來自之前浸過的酒類、消毒藥水的味道是來自泥煤等等。
不過只有風味輪是不夠的,平時還需要去記得各種食物的風味,請記得有機會去超級市場的時候,可以把各種食物拿起來深吸並記下他的味道;吃飯的時候不要太快把所有食物塞進嘴裡,聞一下、放進嘴裡嘴裡多嚼幾口,加深腦袋對食物的印象,都可以增加品飲的經驗。
如果想更加準確的話,盡量把所有的品飲記錄放在同一本筆記本中,一方面是能保持記錄的習慣,另外是如果哪天喝到類似的酒款,可以很快的翻到過去的紀錄對照比對,看看到底是自己的品飲經驗造成變化,還是真的是這隻酒的風味已經不同。
品飲的過程中一定需要大量的水,一方面是飲酒需要後身體需要水分幫助代謝,二方面是品飲過程中需要加一點水讓威士忌的香氣釋放。至於法棍麵包則是讓嘴巴恢復味覺,不然持續品飲烈酒實在是相當吃力的工作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品飲記錄方法,基本品飲紀錄方式。每支威士忌會盡可能記錄下酒標上的詳細資訊,包括蒸餾廠、年份、裝瓶廠、蒸餾時間、裝瓶時間、桶型、裝瓶數等等,每一支酒的品飲量大約是 20 mL。
首先,會先記錄一下酒色,畢竟桶型、年份與酒色可能有關。
再來,會以純飲的方式先慢慢的聞香,可能會聞個 3-4 次吧,畢竟一開始的香氣與後段的香氣會有變化,甚至擺了 10 分鐘、20 分鐘以後香氣也會有不同的變化。啜飲一口,用漱口或咀嚼的方式盡可能讓酒液,這時候可以吞下或吐出酒液,並用口腔深吸一口氣,這時候可以由鼻後聞到更多香氣;再給他個 2-3 分鐘,記錄一下這時候在口腔延續的香氣。
一般紀錄重點有這些:
純飲結束後,別忘了要加一點水到威士忌裡面。酒精是一種雙極性溶劑,既可以溶於、也可以溶解酯類分子;而所有的香氣分子都是屬於酯類分子,加水可以協助酯類更快釋放出來。每個人加水的方式不一樣,有的人會拿滴管、有的人就是用手指沾幾滴、有的人習慣 1:1 對加,不管是如何加水,只要有自己的習慣與記錄都沒問題。
純飲的方式先慢慢的聞香,擺了 10 分鐘、20 分鐘以後香氣也會有不同的變化。
啜飲一口,用漱口或咀嚼的方式盡可能讓酒液,這時候可以吞下或吐出酒液,並用口腔深吸一口氣,這時候可以由鼻後聞到更多香氣;再給個 2-3 分鐘,這時候在口腔延續的香氣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品飲記錄方法,基本品飲紀錄方式。每支威士忌會盡可能記錄下酒標上的詳細資訊,包括蒸餾廠、年份、裝瓶廠、蒸餾時間、裝瓶時間、桶型、裝瓶數等等,每一支酒的品飲量大約是 20 ml。
香氣(Nose):以鼻子聞到香氣變化與敘述;口感(Palate):酒液進入的口感、衝擊度,以及鼻後香氣;尾韻(Finish):香氣的延續型,以及後續香氣的變化;總結(Common):將上述做一些小整理與心得。
威士忌亦可以加水喝,雖然會令酒精味變得薄弱,但卻有助釋放威士忌的香味。什麼樣的威士忌品酒方法能好好的品飲與記錄威士忌的風味。
品飲的過程中一定需要大量的水,一方面是飲酒需要後身體需要水分幫助代謝,二方面是品飲過程中需要加一點水讓威士忌的香氣釋放。至於法棍麵包則是讓嘴巴恢復味覺,不然持續品飲烈酒實在是相當吃力的工作。